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专栏>艺术与传媒学院>学院介绍>详细内容

学院介绍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2-01 07:44:51 浏览次数: 【字体:

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还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美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学校美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课程,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品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平台的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南通的人文历史悠久,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民间艺术繁盛,艺术人才辈出。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传统地方特色艺术渐趋消亡,急待倍加保护、传承发展,学校美育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途径。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高标准配备的高中,通大附中前身为南通市启秀中学高中部。学校继承了百年启秀“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之传统,以“文化立校、以生为本、内涵发展”为发展战略,贯彻“促进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理念,秉持“博雅、勇毅”校训。附中师生在省市教学、文艺、体育等一系列比赛中,屡创佳绩,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我校师资队伍雄厚,市骨干教师以上优秀教师人数在南通市名列前茅。为促进地方艺术教育健康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艺术资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努力创出独具美育特色的课程品牌,我校特申报“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

一、指导思想

   “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坚持育人为本,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为根本宗旨,以独具特色的江海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依助美育课程基地,开设多形式、多层次的美育课程,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最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与健全的人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更好地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1.提升现有设施设备使用效率,以“江海文化”更好地催进地方文化发展

我校有专设的艺术大楼(至美楼),内有容纳1000人的培风剧院,还有配备先进合理的艺术类专业教室和功能室。艺术楼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借助我校优越的场馆设备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平台,以“江海文化”艺术研究为主题,成立校际美育联盟,合作开发“江海文化”美育课程。通过美育课程,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2.建立多层次、个性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

借助优越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与氛围,在原有课程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和活动课程,进一步丰富美育课程的特点与内涵,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校本系列教材研发等各方面探索新路子。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让学生自信地、自觉地走进艺术世界,体验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快乐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现美术特色课程教育的真实功效。促进学生多方位接受美育,提高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艺术课程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创建美育特色课程基地,需要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和示范能力。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创建工作、体验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掌握课程建设的一些基本要求,将特色课程开发与学科建设有机整合,不断地交流、思考、合作、探究和创造,专业素质、教学技巧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研究性探讨和实践活动,在专家的指导下,增强教师课程的研发能力,校本教材的编写创作能力,在课程层面上探索学科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执行和创造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 传承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生血脉中融入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学校的重要任务。通过美育课程,学习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有利于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深厚情感。“江海文化”美育课程资源丰富:市区的博物馆文化、蓝印画布和民间艺术,海安的青墩文化和如东的船工号子、启东的渔乡文化、海安花鼓、海门山歌等闻名遐迩;历来文人墨客众多,冒辟疆、李渔、张謇、黄蓓佳、张嘉佳等文人,范曾、赵无极、尤无曲、袁运甫等美术名家、赵丹、江平、陆川等戏曲影视名人,等等。“江海文化现象”成为一道可圈可点的风景。这些都是基地可开发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活动实践,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发现能力、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放之感,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5. 建立开放式、共享型美育课程基地,打造学校美育联盟。

借助我校优越的场馆设备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平台,以“江海文化”艺术研究为主题,成立校际美育联盟,合作开发“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充分开发和引进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基地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优质共享,对校外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实现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形成基地联合、校际联合、社区联合的美育环境,以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把我校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美育课程研究基地,享誉一方,反哺社会。

三、框架构建

建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课程基地建设平台,合理架构课程体系,打破音乐、美术等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统合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功能室的划分与师资力量,顶层设计以下美育课程:

   (一)必修课程:以国家教材为主。课程内容包括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绘画、设计、书法鉴赏与练习、摄影、歌唱、音乐创作、舞蹈、音乐与戏曲表演等科目。其中,高一年级为艺术鉴赏,高二年级根据学生的学情,每年选择教材有所变化。此课程以体验感悟、情感表现为主,以了解、掌握艺术的鉴赏、表现方法为目标,引领学生欣赏美、感悟美。

   (二)选修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主,课程内容包括:国画、书法、戏曲、民乐、设计、舞蹈(包含地方民间舞蹈,如海安花鼓、如东跳马伕)、南通民歌、南通民间美术体验课、微电影制作、国宝鉴赏等。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和江海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导,建立选修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课程,拓展知识领域,激发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上课教师: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三股力量组成:本校教师、外聘高校教授、社会艺术机构知名专家。

上课地点:课程有对应的教室和工作馆室。

上课时间: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四、五课

   (三)研究课程:主要是由学生选择某项内容,形成课题或学习任务,进行主题研究。课程包括:动漫设计、室内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微电影制作等,以江海文化艺术为研究主题的课程,如南通名画家作品鉴赏、青墩文化探究、南通民歌汇唱。研究性课程以江海文化艺术特色种类为主,课程是教学形式,也可以是活动形式;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的艺术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研究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自主研修能力,培养学生更宽泛的艺术兴趣或专长,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找准方向。

课程开展形式以社团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参加对象为对艺术有特殊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的学生。每学期大型活动可以举行12次,让这部分学生进行才艺展,例如,南通民歌赛、地方特色舞蹈、美术类书画展示和江海文化知识讲座等。

   (四)专业课程:针对学校艺术特长生较多的实际情况,部分功能教室定期对专业特长生开放,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提升做好保障,为他们升入高等艺术院校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上开设的课程都有课时保障和评价机制。

·翰墨轩(国画、书法教室)

开设国画(选修课)、书法(活动课),本教室以台面绘画、书写为主,配备国画、书法基本用具,配备准备室,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国画学习内容:上下两学期分成工笔与写意画教学,侧重于花鸟和山水小品(主要根据学生的绘画基础与课时而定)。每学期请专家做一两次讲座。工笔花鸟章节:花卉写生、线描、临摹作品、创作作品;写意花鸟、山水小品:笔墨技法、构图知识、临摹作品、写生、创作作品。

书法方面,已经作为重点选修课程开设,并已经聘请在书法方面有造诣的专家、教授定期作讲座和教学。我校已经连续两年招收了书法特长生,并进行培养。

·江海文化博览汇(兼通大附中博物馆)

展示物品:江海文化艺术微型展台、民间艺术品、学生优秀作品收藏展示;学校购买的文物仿制品;图片每学期有一个主题展示(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图片展示、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图片展示),针对展示内容作主题讲座;电子屏展示介绍江海文化美育相关知识和艺术鉴赏知识。

开展活动:江海文化艺术课程活动中心,《文物鉴赏》课程活动讲座。对应的课程有:南通博物馆群研究、青墩文化艺术鉴赏、蓝印花布、风筝制作,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等。馆室场地面积很大,周围为江海文化艺术风情展示区,中间为教学活动区。每学期有一个主题图片展示,展示之初做一次讲座,布置思考题,展示结束前,请学生对同时期其它种类的艺术成就进行比较鉴赏。

·作品展示厅

定期举办学校师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展示校外艺术馆室、机构的艺术品。馆内陈设展台、展架、休息椅,呈正常开放状态。社团活动和部分选修课可以在此开展,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来观展、休息。

·聆音阁

民乐教室,主要用于日常教学场所和选修课程,还有民乐社团的活动 。民乐以古琴教学为主,拟与中国四大古琴派之一、南通的古琴社“梅庵琴社”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来校教学。社团活动成员也可去琴社参加相关活动。

设备需要:投影,超清音质播放设备,钢琴一台,五线谱电教板一块,古琴12张。

·电钢琴室

对应课程:钢琴教学 选修课。学生初步了解键盘学习。学习即兴伴奏、爵士钢琴。

设备需要:电钢琴41台(含教学琴),投影(可以同步播放教师示范的手型,指法等)

·校园电视台录播室

电视录播设备、钢琴一架、灯光设备。配套课程:音乐剧、课本剧、江海影视文化研究,微电影拍摄、制作(技术联合星火创客空间基地进行,舞台背景联合设计工作室制作。)

四、效能分析:

1.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感产生的精神愉悦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美与丑的辨别与判断力。美育在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艺术创造及艺术表现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光芒四射”。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课程和艺术类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产生灵感,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表现生活、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终生热爱艺术的品格。

2.打造校际美育联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基地建设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教师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学科研究在基地,教学活动在基地。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基地、社团活动在基地、创新创造在基地。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生成名师,以教师发展学生、以学生推动教师。基地建设必然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3.彰显学校特色,发挥辐射效能。充分整合学校内部的音乐、美术、舞蹈、电视录播厅、展览厅等设施设备等资源,发挥最佳效能。同时,加强区域和校际互动交流,无差别向学生开放,扩大学生受益面,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主动对接社会艺术活动,共享资源、丰富载体和拓展领域。

4.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在课程学习与活动中,继承发展江海文化特色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一方特色艺术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